close

近期跟一些朋友談到親子互動,可能身旁的朋友們生活經驗或者是開始接觸到類似的事情,發現大家對幼兒教育的話題有一定的關注程度,很容易聊得很熱絡,也會勇於表達對此話題的看法,讓我多了些動力想去寫成這篇文章。

有適當合宜的關注,多少能察覺幼兒的需求,也能讓幼兒在充滿關愛的環境中更好的成長!但有時我們越是關注一件事情,我們很容易將全部的心力投注其中,就越來越容易對這件事情有得失心,很怕自己的一個不小心的過失會產生一個無法挽回的過失,進而讓自己在親子關係中動輒得咎,形成親子關係上的對立,也會跟旁人教養觀念上有差別時,容易有爭吵的行為。

在特殊教育社會福利機構的服務經驗,我們也會因為對於學長的投入,有著類似的患得患失的心境,但在專業工作場合有評估學生行為跟學習表現的評估量表,可以很好定時檢視自己所實施的教學方法的成效性,可以減少患得患失的心情帶來上的情緒緊繃,更好與大朋友們快樂互動,也或多或少避免掉將不好的情緒轉嫁到他們身上。在職場中,藉由專業評量工具去評估,有時可以間接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態,像是學習成效有在上升,可是自己沒察覺到,甚是有些匱乏感,長期以往下來,就能養成自我覺察的習慣,適時的知道自己的情緒波動,然後避免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對他們說出不好的話語,產生不好的影響。

有時,我覺得家長都很盡心盡力,只是他們只是累了或者狀態不好,才會對幼兒在當下沒有足夠的耐心。我們可以在每一次與幼兒教養互動的情緒波動中,漸漸知道何時要自我察覺,就能很好避免自己情緒失控。我也曾經目睹同事對著特殊生破口大罵,事後詢問他,同事反饋覺得認知能力比較好,可以用比較說教式的方式去糾正不良的行為,我在現場同時,卻要安撫其他同儕,所以我對於他這樣的反饋覺得不甚認同,幾次反覆針對教學方式差異性要取得共識,也沒顯著的效果,事後從其他同事口中知道,當事者對學生的行為矯正態度是一絲不苟,加上聽說家裡出了事,我才明白,原來他只是累了,在工作跟家庭的付出中,把自己掏空不自知。

其實,幼兒有自我成長的能力,透過與人快樂互動會更好地成長,不要過度擔心跟要求,只要適度且合宜的關注幼兒,幼兒都能可以感受得到。把自己心態穩住了,照顧好自己的情緒,才能帶給小小孩更優質的關注品質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筆者曾經在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擔任教保員一職,服務身心障礙的特殊大朋友們四年多的時間時,回想以前在補習班教授數學的日子,才驚覺在特教的一些教育的方法跟心態,也能多少協助當時有學習困難的學生,因而萌生出想要在這個領域繼續鑽研,目前計畫攻讀語言治療所,閒暇之餘,把特教工作經歷轉化成文章與人分享,以求可以更加精進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vinci3016 的頭像
    vinci3016

    舒逸

    vinci3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